星月书吧 > 大宋包三黑 > 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家

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家

星月书吧 www.xyshu8.com,最快更新大宋包三黑 !

    包拯到开封之后一直住在烟花店中,直到今天他才要搬到开封城中一处宅院,这地方才称的上包拯在开封城内的家。

    包拯来到开封城中的一家小小的院落,这时包兴已在这里带着几个仆人里外的打扫。

    包拯走进院子竟然看到李云清站在那里。

    “云清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,我还想等这里收拾干净了再请你过来呢。”包拯抱歉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你的新家我当然要过来帮你收拾一下。你那粗心大意的样子这事根本干不好。”李云清对包拯埋怨道。

    “好,快到屋里休息一下,不要在院子里站着了。”包拯见仆人们已将屋子打扫干净连忙将李云清让到了屋内。

    “院子不错,你和包兴住在这里要对自己好一些,不要嫌麻烦,包兴很聪明毕竟年岁小,一切还要靠你自己。”李云清对包拯叮嘱着。

    “好,我会注意的。”包拯顺从的答应着。包拯自小就被父母所不喜爱,幸好有大哥和大嫂的照顾,可他以为在天长县要长住,就将哥嫂接到了天长县,又是买房又是置地的,没想到皇帝一句话又将他调到开封来了。现在除了李云清这个未婚妻在开封他就没有其他亲人了,所以他很享受被李云清关心的感觉。

    “这些天很忙吧?怎么没见你到我那里去。”李云清有点儿奇怪,这包拯以前找种种借口还往书院里跑,主要目的就是要和她见面,现在两人都到了开封,包拯到李云清的住处次数反而少了。

    “确实很忙,我将天长县来的人全都安置好,又开了一家报社。可把我累死了。”包拯向李云清诉着苦。

    “要不再买几个仆人让他们来帮你?”李云清还是很心痛包拯的。

    “仆人就不必了。要不你搬过来与我同住,就有人照顾我了。”包拯大胆的说道。他也就是过过嘴瘾,到了开封之后李云清虽然对包拯的态度大为改观,可要想达到后世年青人谈恋爱的程度,包拯想这是不可能的了。

    “又开始没正型了吧。咱们还没结婚呢。”李云清嗔怪道。

    “我只是说说。等你父亲将天长县那边的事情安顿好了到了开封。我就找他商量什么时候与你结婚,到时候我们俩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住在一起了。”包拯笑着说道。

    “你想的倒美。只是这开封城中有许多父亲的熟人,不知道父亲愿意不愿意来到这里。”当初李云清的父亲就是看不惯官场中的种种黑幕才辞官的,如今再让他到开封城来,肯定有点儿困难。

    “他老人家愿意过那种闲云野鹤的生活,就让他去过好了,只要咱们两人在一起就好了。”包拯走过去动情的抓住李云清的手说道。

    李云清向外抽了抽没能将手从包拯的手中抽出去,只好任由他抓着。

    “你在朝堂之上也要多个心眼,我听父亲说这朝堂里勾心斗角的厉害,咱们不害人,也不要让人给害了。”李云清听父亲李文业说过朝廷大臣们的种种是非,所以好心的提醒着包拯。

    “这个你不用担心,大不了这官咱不当了,和你父亲一样辞官回乡。你我过二人世界更是逍遥自在。”包拯伸出一只手托起李云清的下巴,慢慢将头伸了过去。准备进一步增进对李云清的了解。

    “要死了。”李云清看着逐渐凑近的黑脸急忙的伸手将包拯推开了。“你再这样我不来看你了。”说完李云清站起身来就要向外走。

    “别急,我安份的与你说话好了。”包拯一看自己的阴谋没有得逞,急忙安慰李云清。这大宋也有不好的地方。要是在后世二人已到了这个地步,总能够预支点儿福利。

    “我不能在这里久留,那边还有一群女子书院的孩子要我去上课呢。”李云清看包拯那猴急的样子,感到十分好笑,却又不敢表现出来。她怕包拯再干出什么羞人的事情来,于是找了个借口赶紧离开了。

    包拯看着李云清离去的背影,心想这大宋女子有点儿太封建了吧,两人都订婚了,就不能表现的亲密一点儿吗。

    “包大人在想什么呢。屋子收拾好了。”包兴这时跑过来向包拯汇报。

    “好,带我到各处看看,咱们在开封也有新家了。”包拯觉得自己现在已可以算成功人士了。当着大宋的官,要房子有房子,还有一个漂亮的未婚妻。这样的日子谁都愿意过。

    包拯跟着包兴在各处视察了一遍,对这个新家十分满意。心安理得的在这个新家中过起了开封城市民的生活。

    一切都安顿完毕包拯在大宋继续当着他的公务员。每日的上朝包拯仍只能看到大臣们的背影,因为心态变了,包拯也不觉得这上朝有什么枯燥了。听着大臣们一个个在那里慷慨激昂的议论,包拯将它们看成了一种学习,对朝廷各部门的运转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
    “陛下今年开春以来由于蝗虫为害再加上干旱少雨,我朝京东、京西、河北、陕西、淮南、江、浙等地受灾,请陛下颁旨进行救济。”一个大臣对皇帝提议道。这大宋皇帝也是流年不利,干旱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好几年。到现在还不见缓解的意思,而且干旱还伴随着蝗灾。不但庄稼长势不好,蝗虫一过又是赤地千里。本来日子就过的艰难的百姓就更活不下去了。这种情况真宗皇帝也是了解的。这个大臣提出来正好让大家一起商量一下怎么对百姓进行救济。

    “谁有好的救灾方略尽管提出来,”真宗皇帝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正是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好机会,大臣们争先恐后的向皇帝进言献策,其办法无非是由朝廷发放救济来助百姓度过这个难关。反正这钱是由朝廷来出,不需要大臣们出一分钱粮。

    这救济是一定要发放的关键是怎么发放,发放的粮食由什么地方来。最后幸亏有几个干实事的大臣提出了发放榷务酒糟救济贫民。并诏令常平仓粮谷,只收成本切实可行的办法才让这场朝会有了意义。

    真宗皇帝是个仁慈之人,不忍百姓受苦,急忙下旨命人去执行了。

    就在大家准备就此散去之时,有大臣提出,每逢大灾朝廷发放救济必有官员从中贪没,察院应当派出御史监督救济的发放防止贪没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