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月书吧 > 大汉龙骑 > 第二千零四十八章 平定扬州(79)

第二千零四十八章 平定扬州(79)

作者:皇叔刘司马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
星月书吧 www.xyshu8.com,最快更新大汉龙骑 !

    一切都在按照孙召的计划在进行,第二日秣陵军又一次分兵,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入包围圈,在两侧林中隐蔽行藏的江东军士卒个个屏息静气,连一点声响都不敢发出,可就当秣陵军即将彻底进入包围圈的一刻,敌将陈果却突然下令部队不许在向前一步。

    在场的江东军当然识得陈果,在他们的意识里,陈果不过就是个纨绔子弟罢了,没想到现在摇身一变居然变成了秣陵军的将领,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不学无术的本性,所以当所有人都在等着他们进入包围圈的一刻,也许是察觉到了什么,秣陵军不仅不再前进一步,甚至还派人向四周搜寻,眼看着就要暴露,孙召立即下令,进攻的号角瞬间响彻整片天际。

    秣陵军乍闻此声立刻拔刀御敌,同时望向两边的密林深处,眼中更是充满了骇然之色,于此同时密林中一直匍匐的江东军霎时起身,弓弩手率先将长弓拉满,只是瞬间,满天飞矢朝着秣陵军呼啸而来,遮天蔽日,如乌云盖顶一般。

    弓弩手射击,步兵也提刀向前,孙召更是提枪大吼:“兄弟们,随我杀上去,将秣陵军剁为肉泥,为战死的老兄弟们报仇!”

    “杀啊。”

    江东军蜂拥而上,他们身上的铠甲与当年的北军一般无二,皆乃鱼鳞甲,手持兵刃也皆乃百炼环手刀,这套装备,在几十年前是北军纵横天下,大杀四方的定式装备,就算是放在眼下,也是诸侯们的标配,当然真正能给部队配这些装备的诸侯并不多,就算是袁绍、曹操们也只是精锐的部队才有资格,至于孙策,如果不是父亲留下来的老家底,这些装备别说自己锻造了,就是买以他的实力,也只能给帐下的将领凑齐,更别说精锐的部队了。

    当然这也是因为步兵的原因,很多诸侯,或者说所有诸侯都不会在步兵上下太多的功夫,战死沙场的士兵死了再招募就是了,没有人会心疼,甚至老兵们最喜欢的就是这些新兵,上了战场他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哄这些新兵去冲,而他们则躲在后面,所以每一场战斗下来,不管胜负,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,新兵死去一多半,而老兵则连伤都没有。

    这就是大多数诸侯部队的现实情况,没人能改变,几乎已经成为定式,所以除了精锐部队会给予一定的优良铠甲与兵器,对普通的部队,只是一些最基本的装备,战死之后就地掩埋,至于什么安葬费更是想都不要想,有这点钱,诸侯们能再招募更多的士兵,就算发下去,可能也到不了战死士兵的手中,将领们早收到自己的腰包里了。

    在这些诸侯之中,刘澜的部队虽然也一样,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,就好像在装备铠甲方面,就做的要比其它诸侯要好一些,当然这也是因为兵械厂的原因,只不过产量有限,所以装备也和诸侯们一样,精锐的部队装备更好,当然刘澜要比其它诸侯们更为大气之处在于郡国兵改制之后,他还要在郡国兵上投入,不过刘澜的方式更符合实际一些,将缴获的兵器铠甲发放给郡国兵们使用,所以郡国兵们从来就没有使用过兵械厂的装备,都是缴获的装备。

    当然普通部队如果有幸也能获得军械场的兵器,当然那也是再精锐部队装备满之后的事情了,要不然他们就只能使用精锐部队替换下来的装备,这就是现实,产能就这么大,就算是流水线生产,也很难提升产量,对此刘澜所做出的改变则是把民用农具从兵械厂剥离,而以后军械场就主要生产军械。

    甚至刘澜还在想,可以将兵械厂继续分解,比如兵器就专门由一个兵械厂生产,衣甲再由另一个兵械厂生产,这样一来兵械厂的产能也会增加,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对铁矿石的需求量提高,好在现在兵械厂搬到了马鞍山,随着马鞍山铁矿石大规模的出产,相信未来他这个设想完全能够成为现实。

    当然这些都不是他需要考虑的事情,最多就是过问一下,更何况一切也已经按照刘澜的计划正在进行,首先就是拆分兵械厂为军工和民用,民用转为私人归扬州工曹管理,而军用刘澜设想在将军府设立兵工司马一职,这个位置刘澜最初是想直接有欧冶坚出任,毕竟军械场是由他建立起来的,其中的事情没有他不熟悉的,但是他这个中郎将上任不到半月就跟刘澜递了辞呈。

    了解之后,刘澜才知道,以前在军械场,他只要自己负责兵械厂的事情就好了,其它事物都会有工曹去解决,而现在他成了兵工司马,军械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他去处理,他是技术人员,技术是他的长项,结果每天不仅要应付军械场上下的大小事物,将军府力有关兵械厂的事情也要由他去处理与协商,最简单的事情就是装备的分配,每天就不知道又多少人来烦他。

    因此欧冶坚说是上任中郎将半个月,可半个月都在秣陵,连马鞍山军械场的门都没工夫去,因此他只好来找刘澜递辞呈,思来想去,刘澜只能从军师府借人,自此投效了刘澜之后就一直留在军师府的诸葛瑾被刘澜点了名,虽然他对离开军师府极其不乐意,但在徐庶亲自说服下最后还是答应了下来。

    不过也有条件,那就是兵工司马不再隶属于将军府,而是改为军师府下的一个部门,这样诸葛瑾也就不是从参谋连升两级变成兵工中郎将,只是升了一级,这些当然不是诸葛瑾知晓的内幕了,而是徐庶对刘澜提出的建议。

    说白了对于军师府内的这些年轻参谋,徐庶还是非常看好的,当然刘澜也看好他们,如果不看好也不会让他们去军师府学习,现在能进入军师府的要么就是后世有点名气要么就是有点真本领,绝对没有吃干饭的闲人。

    可也因为诸葛瑾的职务是最常见的参谋,所以让他直接就出任兵工司马,连升两级,这就算不被人嫉妒和眼红,甚至连军师府内部的参谋们也会不服气,道理很简单,诸葛瑾他凭什么?为什么会是他?

    到时候本来是好心反而把诸葛瑾架在了火力烤,他这个位置或者说在他这个位置上,最害怕的就是任人唯亲,那样会失去很多人心,会让人不服气,毕竟大家都在他帐下效力,对刘澜忠心耿耿,谁又会真的在乎多领几石的禄米,大家在乎的治所一个公平。

    不患寡而患不均,刘澜对此是深有体会,别说部下如此了,就是后院的那帮妇人们不也一样?你给这个买个镯子,一旦被知晓了,另一个肯定吃味,只好也给他买一个,到最后本来只是想送给一个人一个镯子,却变成给所有人都送了一个镯子,关键是他还不讨好,相反如果这个镯子加入一开始就给所有人都买了,而不是就只给一个人,那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事情了,因为你做到了公平,那样就不会有人觉得自己被忽视了,自然也就不会跟他闹。

    而对诸葛瑾任命兵工司马,连升两级,这个职务那可是与张昭、徐庶甚至是步骘、糜竺等人相提并论的,虽然为了表示他们四人地位的差别,刘澜会给没人多发一些五铢,比如张昭就多发了十升,数量非常少,但因为比徐庶多了一升,比步骘多了两升,比糜竺多了三升,从俸禄的细节就看出了刘澜对张昭的重视,也是标志他身份与地位的关键。

    毕竟这不是后世,还没有给官吏分品级,也没有所谓的一品大员九品芝麻官,所以俸禄是一名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,而诸葛瑾一夜之间居然达到与徐庶、陈宫以及关羽等人一样俸禄的地步,莫说他是军队体系,就算是张昭文职体系那也不会服气,要问一句凭什么?

    一步登天,不是没有这一点人,可总要有个说法吧?就算是无敌超的主父偃,那也是在一年之内四迁,而不是一步到位啊,你诸葛瑾不过军师府的参谋罢了,又没在战场斩将夺旗,凭什么连升两级?

    说不通,说得通也不服众啊,如果是欧冶坚,那没人会有二话,他的资历在那,虽然一直没有挂什么职位,但兵械厂本来就是他在负责,刘澜现在要给一个合适的职务,谁也说不出二话来。

    可诸葛瑾就难以服众了,但是从兵工司马变成兵工中郎将,从将军府直属变成军师府直属,从刘澜直接领导变成徐庶直接领导,这一字之差,那就变得名正言顺,公孙瓒被提拔了,升了一级的职务,换成任何人也别不服气。

    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件事情的发生,刘澜甚至觉得诸葛瑾在这个位置上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,再把他剥离出来,变成一个负责后勤兵工的部门,然后再从这个部门将后勤与兵工拆分,这样将军府内的三大部门也就算是彻底成立了起来,当然还有一个部门也在他的考虑之中,因为他之所以会有这么个想法,本来就是因为来自后世,纯属借鉴罢了,如果有可能,监察执法也要成立,就好像军队战时的执法队那样。

    刘澜在地方上监察、内卫、采风、督邮非常的完善了,但在军队之中还只是靠着将领们的自觉,这是肯定不成的,所以就算现在不成立,未来也一定会设置,让军队也要和刘澜在地方一致。

    本来刘澜就在进行军制的改革,没想到会因为一次人事上的安排,又多出了新的变化,而这也让刘澜忽然意识到,还有这么多事情没有做,不是不想做,而是没有时间去做,更何况有些东西就算做了,一开始也不会立刻就会有体现,反而需要沉淀。

    所以刘澜才会一直在说他需要时间,需要时间去发展更需要时间去积累,同时也需要时间来验真他的想法是否合适于这个时代,毕竟后世合适并不意味着在这个时代也同样合适,就好像最初他在练兵上就模仿后世,可最后练下来却发现几天下来士兵们的情况惨不忍睹。

    之后才在关羽张飞几人的建议下明白过来,进行了一番改变,同时呢也改善了士兵们的伙食,道理很简单,普通士兵和这个时代的百姓医院,别说肉了菜都很难见到,可想而知肚子里没有油水他们哪能在刘澜高强度的训练中坚持下去。

    所以今为古用,首先就要做到适用,让它们符合这个时代才是关键,而刘澜的改革无不是如此,刘澜的谨慎令人发指,因为他深刻明白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,比如一些新政符合沛县,未必就符合徐州,一定要做到符合当地的民情,要不然看起来是好的新政也会变成害人的恶政。

    所以刘澜必须要谨慎,儒以文乱法,这可不是一句空话,任何制度设定之初却是看起来很完善,让人看不到有缺陷,就好像王安石变法,青苗法更是在鄞县试用过,可行之后才决定推行到全国,可最后呢,还不是因为落实不到位,与其他郡县民情不同而变成了苛政暴政而被废止。

    而刘澜所谓的新政,虽然他反复都在强调沛县是试验田,但有些新政能在他这个试验田成功,未必就能在其他郡县成功,道理很简单,未必适合。

    还是要根据当地的风土民情来制定符合当地的政令,这就需要官员们的能力了,所以刘澜并不会去在意官员的清廉,反而更看重他们的能力,就好像单子春,他被刘澜重用,短短几年之间,从亭长到县令,现在更是成为刘澜吴郡郡守的候选人,不是因为他在私德上没有什么大毛病,更不是因为他是孝廉,孝顺父母,而是因为他在刘澜的新政上,没到一处都能够很好的执行。